3月19日,由廣東省視光學學會、廣東省預防醫(yī)學會主辦,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粵港澳視覺科學創(chuàng)新聯合體承辦的“粵港澳視覺健康高峰論壇暨近視防控新技術研討會”以線上形式順利召開。

作為2022年首場眼科領域的重頭戲,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眼科權威專家、教授參與了本場大會,近50位知名醫(yī)院教授和行業(yè)專家,就近視防控領域的新成果與新技術,進行了深度交流與分享。

瞿佳教授:構建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信息平臺,早檢測、早發(fā)現、早預警、早干預
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yī)院瞿佳教授表示,從2018年開始,近視防控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他強調了構建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信息平臺的重要性,表示通過溫州百萬學生大數據的案例可以看到,大數據有利于“關口前移”、“環(huán)境改造”、“干預措施”、“鼓勵運動”、“規(guī)范管理”等策略的實施。
同時瞿佳教授也指出,要重視電子產品的規(guī)范管理,仍在開設網課的地區(qū)應加強學生眼健康調研,適當降低在線授課時長,已經開學的地區(qū)應加強學生、教師引導,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電子產品使用。

文尚勝教授:不同波段的光具有不同的生物效應,會對人體健康帶來不同的影響
華南理工大學文尚勝教授在“健康照明的機制及其應用”主題分享中表示,今天的照明質量,已經由單一的視覺效果評價過渡到視覺效果和非視覺效果的雙重評價,前者注重視覺功能性,后者重視人體健康。
在非視覺光生物效應上,主要表現在光和照明與人類健康、精神狀態(tài)、舒適度、警覺性、注意力、工作效率等密切關系。基于BERSON等人對第三類視網膜神經節(jié)感光細胞(IPRGC)對人體下丘腦及松果體的影響發(fā)現,讓我們了解到光可以調節(jié)體內激素的分泌水平,進而對人體節(jié)律、認知水平以及情緒產生影響。
同時文教授還指出,光健康有六個指標,分別是視覺績效、視覺舒適、視覺疲勞等傳統(tǒng)的照明功能需求,以及警覺度、情緒、睡眠質量等非視覺效應所影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楊曉教授:近視防控建立“防、控、治”三級預防體系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楊曉教授表示,近視預防需要建立“防、控、治”三級預防體系:一級,預防近視發(fā)生;二級,控近視進展,防高度近視;三級,治高度近視并發(fā)癥,降不可逆盲。
在近視控制的醫(yī)學干預方面,可分為藥物干預、近視離焦性光學干預和光照干預三類。
尤其是光照干預(低強度單波長紅光治療),近年來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根據臨床研究發(fā)現,特定波段的紅光可以刺激眼睛的細胞活性、改善眼底血液循環(huán)、增加脈絡膜厚度。重復低強度紅光可有效控制兒童近視進展,且受試者接受性好,未觀察到功能性(最佳矯正視力)和結構性(OCT)損傷。
同時楊教授建議,關于紅光的使用,應盡快形成專家指導意見,引導專業(yè)健康發(fā)展,并形成相關行業(yè)標準。

愛德華醫(yī)生:預防性光能療法,從“打造,改變,補充”三個維度出發(fā)
美國愛德華近視防控中心首席研究員盧思伯先生,就近視防控新概念——近紅外紅光(NIR)與日常照明運用,進行了精彩演講。
盧思伯先生表示,4-12歲是近視防控的黃金時期,應從“打造,改變,補充”三個維度出發(fā),對孩子進行有效近視防控。

打造健康照明學習環(huán)境
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以及照明學習環(huán)境好壞,與孩子的近視發(fā)生有直接關系。
根據《2020中國青少年近視防控大數據報告》顯示,與2019年底相比,2020年疫情發(fā)生后半年來我國學生近視率增加了11.7%,這為我們提供了直接而痛心的數據,在人群、家庭、生活條件、氣候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戶外活動減少、線上網課開展、長期不健康的照明環(huán)境,使得這段時間中小學生的近視率出現了很大的增長。
要打造健康的照明環(huán)境,普通照明無法勝任,因為不同年齡段孩童的眼睛對光的感知度不同,不同使用場景對光的需求也不同,所以使用針對不同年齡、不同使用場景設計的專業(yè)護眼燈很關鍵。
作為專業(yè)護眼燈品牌,愛德華醫(yī)生不僅要符合國家照明要求,更要高出國家標準,不斷研發(fā)針對不同年齡、不同使用需求的護眼燈,為守護孩子眼視力健康提出更高要求。
改變孩童學習行為
適當休息和戶外運動,對孩子視力發(fā)展非常重要。
讓孩子做到適當休息,每學習45分鐘休息10分鐘,在休息過程中可以通過光的脈動變化,幫助孩子進入休息狀態(tài),讓眼睛得到歇息,休息時可以輔以冥想練習等方式恢復精力,為下一個45分鐘高效學習做好準備。
同時,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孩子高能高效,從而縮短學習時間,留出更多的時間到戶外運動,接觸太陽光,因為太陽光中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NIR紅光,對視力有很好的改善和護理作用。

補充低功率NIR紅光
考慮到各種原因,一些孩子不能天天到戶外接觸太陽光,我們則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補充低功率NIR紅光(注意不是紅光鐳射)。
根據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眼科研究所研究表明:每天3分鐘接受紅外波中特定的NIR光波照射,能有效抑制并修復視網膜線粒體的受損與老化,對于近視發(fā)生與進展有良好的阻滯作用,尤其是藍光所造成的損害!測試顯示,參與測試者視力改善達20%![1]
視力的衰退與眼細胞自然新陳代謝能力有直接關系,細胞要維持高新陳代謝與效能,必須依賴其能量來源ATP,細胞中的線粒體是提供制造ATP的主要場所,在NIR紅光照射下的線粒體里能大量產生ATP。就像是給視網膜的細胞充電,補充能量,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和再生,簡單來說,NIR紅光就是細胞的「紅光維他命」,能有效促進細胞新陳代謝與再生,對近視發(fā)生有良好的阻滯作用。
目前愛德華醫(yī)生已將該技術使用到新一代產品“巴爾德爾之光”上面,并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
同時該技術采用的是美國太空總署所研發(fā)的安全、低能量LED照度,就算近距離接觸皮膚或長時間照射也不會造成傷害。

本次大會邀請了眾多眼科學、視覺科學、腦科學等視覺健康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和學者,圍繞視覺神經科學、近視研究進展、視覺治療、視力康復、環(huán)境光學等多個主題,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探討。尤其在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方面,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健康有效的解決方案和研究思路。同時也希望更多專業(yè)機構和研發(fā)企業(yè)的參與,共同促進近視防控工作的良好發(fā)展,一同呵護好孩子的眼睛和視力。
[1]: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眼科研究所 UCL Institute of Ophthalmology在2020年6月29號的Journals of Gerontology《Declining eyesight improved by looking at deep red 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