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朋友的獎狀特別多。跳舞唱歌有獎,連吃飯也有獎。我女兒就得過“吃飯棒棒獎”,獎狀拿回家那個嘚瑟勁。浩牌!爺爺!你們看,這是我得的獎狀哦!媽媽,你有沒有得過獎狀啊?(好像全家只有你一人能得獎狀)……
自從得了這個獎,她在學(xué)校的吃飯速度就越來越快了,總是搶在同學(xué)前面第一個吃完,然后端著空碗到老師面前要獎狀去。我覺得不對勁啊,這樣下去,腸胃怎么受得了。就給她做思想工作,先把吃得快對身體有害的道理講了一堆,再把不能和別人爭要按自己節(jié)奏來的道理講了一堆。最后,語重心長的問:寶貝,現(xiàn)在你覺得身體健康重要還是拿獎狀重要?
然而,女兒字正腔圓、義正言辭的回答:拿獎狀重要!
我頓時石化……
再說個有趣的事。
話說我一個朋友的兒子最喜歡sticker(俗稱斯蒂克,幼兒園老師用來獎勵小朋友的一種貼紙),每天都致力于得sticker,喝水吃飯洗手都要爭取得sticker,要是哪天沒得,就會不開心。
這個狀況讓朋友有點憂慮,都說不能在孩子太小的時候強調(diào)競爭,這會讓孩子過度在乎結(jié)果,受外界影響大,削弱了其內(nèi)在力量的發(fā)展。為了讓孩子能夠“淡泊名利“些,她想了個辦法,在淘寶店上買了一大版sticker給兒子:你看,媽媽花十元錢給你買了這么多sticker!滿以為兒子會喜出望外,沒想到,這小男孩崩潰了,哭得稀里嘩啦,覺得自己之前為得到sticker而付出的努力全都白搭了。
這兩件事讓我忍不住思考:的確,對孩子來說,童年的首要任務(wù)并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nèi)積累,我們應(yīng)該盡力引導(dǎo)孩子減少對外部得失的計較?稍谏顚嵺`中,小朋友們卻不怎么買賬,就像我給女兒講完道理她卻依然會義無反顧的選擇拿獎狀,就像我朋友想用一堆sticker削弱兒子對獎勵的在乎度卻適得其反一樣,對理解力有限卻榮譽感爆棚的低齡段小朋友來說,“看淡得失”的價值觀顯然不那么容易貫徹,怎么看都有點兒不接地氣。
其實,競爭本就是人的天性。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達(dá)爾文在深入研究物種進(jìn)化過程后得出的經(jīng)典結(jié)論,物種進(jìn)化就是一個競爭和淘汰的過程。
長頸鹿的進(jìn)化就是典型的競爭結(jié)果,長頸鹿的祖先其實并不都是長頸,還有很大部分是短頸,在食物充沛的時候,這兩種長頸鹿都能生存下來,但是當(dāng)青草缺乏時期,長頸的長頸鹿能夠吃生長在高處的葉子,在競爭中成為贏家從而存活下來,而短頸的長頸鹿則因為夠不到高處的樹葉而餓死,這樣漸漸的長頸鹿的頸就都是長的了。
還有獅豹等很多生物也都是在競爭中得以進(jìn)化,演變出更強大的能力。競爭可謂無處不在,并讓生物具有了更強的生命力。
人也是一樣,一開始就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競爭中,競爭這個重要的活力因子,促進(jìn)了整個人類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
低齡段孩子不過是將競爭這種天性發(fā)揮得更明顯。
蒙特利爾大學(xué)Daniel
Paquette教授等人制定了一份含17個項目的學(xué)前兒童競爭性問卷量表,這份量表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3-6歲是兒童競爭性發(fā)展的一個關(guān)鍵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競爭意識日益強大,他們不斷的和他人參照、不斷的更改“參照體系”,不斷的用比較來評價別人和自己。
孩子的競爭意識顯得更赤裸裸,甚至有點“殘酷”,我們可以看到,就連抱在手里的小嬰兒看見自己喜歡的玩具,也會很自然的用盡全力與人爭搶,再大一些的孩子,發(fā)生矛盾的起因90%都是源自競爭.我家姑娘學(xué)會爬就得益于競爭,爸爸和她一起比賽,為了得第一名她可勁的往前爬,很快就熟練掌握了爬行技能。在孩子的這個年齡段里,競爭是本能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說這么多,我想我并不是要用它們來表明競爭是無比正確的,我們就是應(yīng)該鼓勵孩子競爭,而是想由此提出一個新的思考角度:或許,正是因為競爭是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我們在貫徹“看淡得失”
價值觀時才那么艱難。我們不如順應(yīng)孩子天性,巧妙運用競爭,讓他們在競爭中得到更好的成長。
基于這個新的思考角度,我改變了自己對待競爭的態(tài)度,不再給女兒貫徹“看淡得失”觀,而是在她樂于競爭,渴望得到榮譽時,順著她的心意,引導(dǎo)她盡力而為。
前段時間,女兒參加了一個兒童跳蚤市場的主題活動,就是讓孩子們在一個固定地點擺攤賣東西,最后會評選出最佳小老板。換以前,我可能就是在家搜羅點孩子的書和舊玩具,隨便做個廣告牌也就差不多了,娛樂為主嘛,開心就好。可是,孩子并不這么看,她就是想得“最佳小老板”獎。(這個階段的孩子幾乎都和我家姑娘一樣,渴望成為焦點)現(xiàn)在,我改變了方式,既然想得到,我們就盡全力去得到!
我引導(dǎo)她一起分析擺攤的地點:一個市郊的公園。那么,人們在公園里散步時會想要買點兒什么呢?她也開動小腦筋開始思考。正值冬季,如果有一杯熱乎乎香噴噴的奶茶或咖啡,再來一些搭配熱飲的手作小餅干,相信大家都不會拒絕啊。接著,我們就按這個思路制定出了詳細(xì)的擺攤計劃,還用心做了廣告牌。
當(dāng)日,小朋友們的攤位一溜兒擺開,我一瞧,賣的幾乎都是書和小玩具,看來和我之前想法一樣的家長可不少呢。行人們饒有興致的停下觀看,卻少有掏錢的,我旁邊的媽媽鼓勵兒子:寶貝,你想要叔叔買你的東西,就要給人家介紹你的東西啊。于是,小男孩鼓起勇氣走到中年男子身邊,說:叔叔,你要買什么東西嗎,我這里有魔法圣斗士的書,還有陀螺,還有樂高積木……中年男子覺得男孩可愛,夸道:小朋友真棒!可最后什么都沒買。逛公園的時候買書和玩具干嘛呢,還得拿在手中,多不方便啊。受挫的小男孩撅起嘴,一臉沮喪。
這時候,我們的現(xiàn)沖咖啡、奶茶還有精心烤制的小點心成了焦點,女兒是忙得不亦樂乎啊,不用招呼,好多人都主動過來買。結(jié)果,毫無懸念的,女兒如愿以償,得到了“最佳小老板”獎,我看到滿滿的自信和成就感都快從她的臉上溢出來了。
我想,在這個過程中,女兒至少明白了:想得到?jīng)]什么不好,只是如果你想得到,就得拼盡全力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我想,就算最后,她沒得到“最佳小老板”獎,我也不需要安慰她別在乎,好玩就行了。我會告訴她,下一次更努力,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這件事讓我更加體會到:孩子都渴望聽到掌聲,卻不懂得如何取得勝利。與其毫無準(zhǔn)備,在競爭失敗后安慰孩子做個路邊鼓掌的人,還不如引導(dǎo)孩子充分準(zhǔn)備直面競爭贏取榮譽!
其實,競爭能給孩子帶來好多東西。我在幼兒園門口接女兒時,常常會聽到小朋友嘰嘰喳喳的“邀功請賞”:媽媽,今天跑步我得了第一名!爸爸,今天班上我的積木堆得最好!……孩子們把每個小游戲都當(dāng)成了一較高下的比賽,競爭給他們帶來了動力。有時輸了免不了傷心,競爭也給孩子們帶來了如何面對失敗的學(xué)習(xí)機會。
那為什么當(dāng)孩子積極參與競爭時,我們卻會擔(dān)心呢?
我們擔(dān)心孩子很累很受傷,會擔(dān)心競爭會給他帶來負(fù)面影響,希望他重在參與而不是去爭?墒牵臃囚~焉知魚之樂呢?孩子的競爭和成人并不一樣,成人競爭的標(biāo)準(zhǔn)固化并常由他人決定競爭結(jié)果,而孩子之間的競爭其實是多元化的,他們可能剛剛還因為沒有得到老師頒發(fā)的某個獎項而倍感挫敗,但很快又會因為用積木搭的樓比別人高而開心呢。
在電影《請叫我第一名》中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孩子們看世界的眼光會和大人們不一樣,他們會說“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不能做什么”。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做到,可以做得比別人更好,這樣的信心多難得啊,因為難得,所以更值得我們?nèi)ケWo。
孩子,想要飛,就用心的去飛,然后坦然的大聲說:請叫我第一名!
想要飛,就用心的去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