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我在給孩子輔導的同時,也接待一些家長。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怎樣提高孩子的學習自覺性?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如何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發火?其實,能問出這樣問題的家長真是很好的父母了。他們已經意識到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急也沒有用,意識到情緒是自己的事,需要自己做出調整。這時,我會用一個評估的小技巧問家長,若給自己的育兒狀態打分,您給自己打多少分?您覺得多少分是好家長呢?那多少分合適呢?不如參考國內心理學家曾奇峰先生提出的“60分媽媽”的概念,即不必做到完美,保持適當的焦慮就是好媽媽。

怎樣保持適當的焦慮呢?首先,要接納自己的情緒,意識到自己可能在某個問題上焦慮了,承認這種情緒,看看是不是想了太多太遠太負面而過度焦慮。試著向別人傾訴,或者寫下來,因為當我們把某種埋在心里的情緒顯現出來,這種情緒就會適當緩解。其次,做父母該做的事情。什么是父母該做的?家庭教育促進法中明確指出,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這意味著作為家長,我們必須把自己從單一的學習成績的戰車上松綁,只有這樣,才能看到更多樣的孩子。家長們聽聽孩子的心里話,在孩子求助的時候幫他解解題,當他遇到困難時給一些參考意見。但是千萬不要替代他,即使他沒有采納您的意見而失敗,那也是他的人生。他需要通過失敗、嘗試、再失敗、再嘗試來感受掌控感,進而學習掌控自己的人生。最后,要通過學習、閱讀來保持自己理智的認識。

前幾天,我偶遇一個畢業生,他向老師們問好,言談中透著一股子自信成熟的味道。可是教過他的小學老師都知道,那時候他可是一個調皮大王,除了美術,其他學習成績沒把老師們和家長急死。誰能想到如今的他馬上就要去國外藝術院校深造了呢?

所有圖片來源于網絡
其實,真的沒有什么神奇境遇,可能當我們都盯著分數的時候,就忽略了這個孩子本來的樣子。好在,當時老師和家長們雖然頭疼,但也在他優勢的方面不斷肯定,給他創造各種展示的機會。積極心理學說我們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和變化,與其每天關注問題,不如試試找找例外,今天孩子的進步是什么?除了學習,他有什么性格優勢?家長的情緒穩定,心情好了,家庭氛圍和諧了,孩子才能有余力去發展自己,做自己。(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