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嘉賓合影
2021年7月27日,“中國陶瓷繪畫學
術論壇暨龔循明作品展”在景德鎮三寶
文創中心藝術館舉行,此次展覽展出
龔循明近年來創作的“印象山水”、“庚
子記事”、“當下繪畫”三大系列及部分
創作手稿,力圖展示最為真實的“龔循
明”,從而進一步深入研究他的精神世
界和藝術境地。
嘉賓致辭
嘉賓致辭
藝術家龔循明致辭
景德鎮陶瓷大學原校長寧鋼宣布展覽開幕
活動現場,龔循明就讀景德鎮陶瓷大學時期的老師、九十歲陶瓷雕塑大家周國楨先生講到:“我一生不后悔來景德鎮,也從不后悔從事陶瓷雕塑這個專業。我一生在求新求變。龔循明的作品象我一樣,一生也在追求創新求變。他像我,是我的學生。”
周國楨先生在發言中告誡大家:“創新不能忘本,傳承不要忘記初心。”
陶瓷雕塑大家周國楨先生在觀看展覽
同時要求:“我們景德鎮陶瓷人要向龔循明學習。龔循明的作品著實讓人耳目一新,做出時代榜樣。做了上百年的景德鎮陶瓷人,一味追求傳統的觀念的確要變一變。這個時代太好,一定要跟上時代。”
“印象山水”系列是此次展覽呈現的系列作品之一,龔循明講這一系列的創作是自己對山水創作過程的反思。并非某個瞬間突發奇想而得到的。這種反思,持續進行。他常說,自己一直在試錯。這并非某種謙辭,而是事實。
開幕式現場
當然,在展覽中也可以看到眾多沒有具體形象的作品,這是龔循明“去物象化”的實踐,他講到這是基于對技法的理解。
“我是做雕塑出身的,后來到了繪畫。兩者的關聯都是‘塑形’。比如說,對于靜物,我們強調質感、空間、光影及其他結構性的東西,這些都是技法能解決的,又像傳統繪畫里面的用筆、用鋒及其線條、布局等等,在我的持續的創作中,愈發感受到一種深刻的限制。這種限制的結果是‘作品’千篇一律,像在搞一種不斷重復的勞動。這種限制,甚至上升到了對創作題材的干預。因此,我想必須打破它,突破限制,給創作更多自由。舉個例子,我們畫山水,山、水、人之間是有關系的,語言之間又有結構關系,傳統的搞法總是去描繪一個具象的東西,這樣就迫使在一些邊角、邊界之間做好平衡,山是山,水是水,本質上的是結構主義的一套方法論。而我想要的是,所描繪的是一種對山水的感受,也就是中國傳統講究的山水的精神,這樣,勢必要面對一種抽象。山水變成了抽象,從原有的認知之中抽離了出來,變成了一種感知的符號。我不怎么碰理論類書籍,也不關注自己是不是符合某些理論,只知道,我必須突破那些可能正在形成的干預。我時常提‘去物象化’,是提醒自己回到繪畫本身去解決問題,并非要刻意去變成某類風格。風格是藝術家的天敵。”龔循明說。
展廳現場
在他看來,一個成熟的藝術家,必須在創作上有明確的斷代,而他的轉變,是很自然的轉變。
此次展覽還展出了龔循明基于疫情創作的作品“庚子記事”,龔循明講到,藝術家關注當下,關注生活現實,是因為他們脫離不開那些活生生的東西,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情緒,以及一些非理性的東西,需要有一個端口發出聲音。這種發聲,必須是符合藝術家身份的。因此,它不同于其他。
現場展示作品
庚子記事
龔循明所理解的介入,是不做結論,只談認知的推導過程,以及感受本身。“庚子記事”的意義體現在此。他對這個系列抱有熱情,因為它們在考驗自己的反應能力。龔循明在去年2月份的時候就有了第一件作品。之后,陷入思考,發現這里面有很多看上去 無比宏大的主題,卻又像病毒本身那么微觀。他第一次意識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那么鮮活地擺在自己面前。很顯然,疫情正在改變我們。
中國陶瓷繪畫學術論壇現場
據悉,本次展覽由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學院、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景德鎮市陶瓷研究院、寧鋼藝術博物館主辦。展期四天,期間主辦方還安排了“中國陶瓷繪畫學術論壇”、“龔循明學術講座”兩場活動,旨在通過論壇研討中國陶瓷繪畫的內涵和外延、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于藝術家
龔循明
龔循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第六、七屆全國青聯委員,第十、第十一屆江西省政協委員、江西省“五四”獎章、首屆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貴州民族大學訪問學者、上海國稷美術館學術顧問、上海龔循明陶瓷藝術館館長,曾任景德鎮市美協副主席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