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管理者,當下屬違反制度、做錯事時肯定要批評,指出改正,使下屬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那么,怎么批評,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呢?我認為,批評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只“批”不“評”。當下屬犯錯誤時,劈頭蓋臉訓斥一頓,解了氣。“批”了,但沒有“評”,他為什么會犯錯誤?如何從流程、制度的“根”上解決問題,使同樣的錯誤不再犯?如果沒有指出問題所在,就無法引以為戒,其他人以后可能會犯類似的錯誤。
第二個層次是先“批”后“評”。在指出其所犯錯誤的嚴重程度以及對組織的危害性時,幫助他一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同樣的錯誤不再重復地犯。批評的目的是讓員工接受,讓其改正,不再重犯,從流程、制度、態度等各方面加以解決。
第三個層次是批評與自我批評。優秀的領導者在下屬犯錯誤時,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問題出在前三排,根子還在主席臺”,先做批評與自我批評,然后再批評下屬,有時候管理者要會為下屬“攬過”,承擔一些責任,下屬會感激涕零,更為你賣命,工作更努力更用心。
批評有鼓勵式、啟發式、警戒式。批評技巧有三明治式——和風細雨,先褒后批,最后以褒獎形式結束;暴風驟雨式——發現錯誤直截了當指出,“一分鐘批評”,對癥“下猛藥”,使下屬頓悟驚醒。具體哪個效果更好,沒有統一答案,根據不同下屬、不同的事、不同時間和場合,用不同的批評方式,使批評效果最好。
讓我們掌握好批評的技巧,嫻熟地運用好“大棒”“胡蘿卜”,更好地激勵和幫助下屬,使工作更通暢,更有效。